职  称: 主任技师 

单       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所属部门: 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cn

职      务:所长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


食品安全及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研究

学术简历


邓小玲,女,医学博士,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医院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在疾控中心承担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验与研究工作,现主持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及相关研究。研究建立了基于分子分型技术平台,并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分型和食品安全事故的溯源研究。
近五年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参与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合作项目、卫生行业基金项目研究,为中美合作项目“广东沙门菌加强监测”项目负责人。发表文章4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研究成果《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平台建立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获2009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7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社会兼职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委员
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承担或参与的课题


1. 食品安全风险快速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计划(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课题负责人。(No.:2015A020218002 )
2. 军团菌检验和分子分型标准建立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No.: 2008B030301358)
3. 链球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立及G群链球菌致病性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No.:04300209)
4. 广东省沙门菌加强监测。中美合作子项目六,子项目负责人(2006年-至今)。
5. Surveillance o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pathoge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O grant: 07.02.01. AW.01,2006-2008. WHO项目,项目负责人。
6. 稻米镉健康监护对策与食源性疾病溯源技术研究。2013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主要参与者。(No.:201302005)
7. 霍乱实验室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的有效方法和工作流程。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合作项目,子项目负责人。(No.:20060102Z4023)

近期发表的主要文章


 近五年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 7篇。
1. Zhaoming Liang, Bixia Ke, Xiaoling Deng*, Junhua Liang, Lu Ran, Lingling Lu, Dongmei He, Qiong Huang, Changwen Ke , Zhongjie Li , Hongjie Yu , John D Klena  and Shuyu Wu. Serotypes, seasonal trend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non-typhoidal Salmonella from human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009–2012.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15:53.
2. Ma C, Deng X, Ke C, He D, Liang Z, Li W, Ke B, Li B, Zhang Y, Ng L, Cui Z.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Outbreaks Caused by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uring 2008-2010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Foodborne Pathog Dis. 2014;11(1): 21-29.  
3. Feng Ruan, Ai Jun Tan, Teng Fei Man, Hui Li,  Yan Ling Mo, Yi Xiong Lin, andXiao Ling Deng*. Gastroenteritis Outbreaks Caused by Norovirus Genotype II.7 in a College in China (Zhuhai, Guangdong) in 2011。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10, Number 10, 2013. 10(10):856-860.
4. Deng X, Ran L, Wu S, Ke B, He D, Yang X, Zhang Y, Ke C, Klena JD, Yan M, Feng Z, Kan B, Liu X, Mikoleit M, Varma JK.Laboratory-Based Surveillance of Non-typhoidal Salmonella Infec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2012, 9(4):305-312.
5. Baisheng Li, Hailing Tan,Duochun Wang, Xiaoling Deng*, et al.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Vibrio cholerae O139 of Clinical and Aquatic Isolates in China. Current Microbiology(2011)62:950-955.
6. Zhang J, Xu C, Guo L, Ke B, Ke C, Zhang B, Deng XL*, Liao M.A rapid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method of genotyping Haemophilus parasuis isolates. Lett Appl Microbiol. 2011;52(6):589-95
7. Duochun Wang,Xuebin Xu,Xiaoling Deng,et.al. Detection of Vibro cholerae O1 and O139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by an Immunofluorescent- Aggregation Assay. App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1,76(16), 5520-5525.
8. 梁兆铭,柯碧霞,邓小玲*等。2010-2011年广东地区人源主要血清型沙门菌喹诺酮耐药特征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13,39(6):27-32
9. 袁巧,李晖,邓小玲*等。牡蛎中诺如病毒核酸两种提取方法比较。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4):568-572.
10. 林虹,孙九峰,谈宇飞,邓小玲*。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对人致病性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13,39(6):57-60。
11. 袁巧,李晖,邓小玲*。贝类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华南预防医学,2012,38(5)。
12. 王晓燕,邓小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2,39(6):429-432
13. 马聪,邓小玲*,副溶血性弧菌鉴定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06):515-519.
14. 马聪,邓小玲*,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暴发分离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分子特征。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31(12):1093-1098.
15. 谷文喜,袁洁,陈晶,颜瑾,邓小玲*等。广东省外观健康犬携带狂犬病毒情况调查结果分析。2011,27(9):848-851
16. 王铮,陈经雕,宋曼丹,邓小玲*等。广东地区空调冷却塔水嗜肺军团菌分离株脂肪酸分型研究。中国病原微生学杂志。2011,6(6):424-427。
17. 谷文喜,柯昌文,邓小玲*。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6):429-431.
18. 王峥,邓小玲*。军团菌分子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4):279-282
19. 王峥,邓小玲*。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概况及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36(5):276-280。
*通讯作者)

出版专著和专利


1.《分子微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柯昌文,邓小玲,王洪敏主译,200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
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案例分析》,副主编,2012年,中国质检出版社。
3.《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指南工具包》,副主译,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4.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复合型基因芯片。2008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99039.5,排名第三。

研究生培养情况


硕士生毕业7名

招生专业


食品安全
检验与检疫

获奖情况


1.《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平台建立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2009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 《LAMP基因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及重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系列试剂盒开发》科研成果获2007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