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

稿件来源:bbin平台-bbin官网-bbin电子 发布人:bbin平台 发布日期:2015-08-24

卫生毒理学
--国家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卫生毒理学是在1976年创建的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由著名的毒理学家张桥教授和周炯亮教授于1995年共同创立。该学科分别在1995年和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被卫生部和农业部认可的具有新化学物质和农药安全评价资质的检测单位;1996年获准建立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卫生毒理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同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4年获准建立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  
  卫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有赖于一批学术造诣高、德才兼备、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教授的不懈努力。已故的毒理学家张桥教授曾担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主任委员,是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主编了卫生部规划教材《卫生毒理学基础》,他是中国引进毒理学经典实验Ames试验的第一人。已故周炯亮教授曾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毒理学会副主席、广东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曾主持“七五”攻关等重大课题,主编《化学物质毒性全书》、《现代劳动卫生学》、《涉外工业职业安全卫生指南》等专著。庄志雄教授曾兼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广东省卫生毒理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主审教材《毒理学基础》,主编《靶器官毒理学》、《现代毒理学》等专著。陈成章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卫生学和免疫毒理学专家,曾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曾担任《环境与健康》等杂志的编委。董胜璋教授长期从事镉、铅等重金属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毒性的研究,是《分子毒理学基础》、《环境卫生学》等教材及《毒理学辞典》的编委。杨杏芬教授现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郑履康教授曾担任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第四版编委,获得多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许发茂教授曾任bbin平台 副院长和中山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为bbin平台 的管理和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教授为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品格,影响了几代教师,鼓舞大家不断进取,永攀高峰。
  目前学科有在职教授6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学科近十年来引进多名人才,包括陈雯教授、何云教授、董光辉教授。学科带头人陈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毒理学基础》教材副主编、《Toxicology Research》杂志编委,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秘书长/生化与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学科目前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敏捷、基础扎实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具备很大的发展潜能。1998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60名,硕士生300余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输送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逐步形成了4个稳定并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遗传毒理学:开展了人体细胞转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化学物致癌活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机制;此外率先开展有关毒作用和致癌作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的研究,提出化学致癌过程是由遗传损伤和表观遗传变异共同调控的观点,为化学致癌机制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2)分子毒理学:利用本地区的人群资源,分析了环境污染物代谢酶基因以及DNA修复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建立了人群中环境-致癌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功能分析的研究平台;并通过标签SNPs的筛查来研究单体型集合定位与疾病的关系,为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3)生化毒理学:结合化学物诱导的低剂量兴奋性效应,应用毒理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了污染物暴露和毒效应生物标志物的筛查研究,并探讨外源化学物诱导的低剂量兴奋性效应的应答基因及其功能关系,进而把筛选出来的作用靶点在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进行验证,为进一步开展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4)环境毒理学:以环境中低剂量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环境污染物导致健康损害的毒作用机理,在职业暴露和儿童铅中毒的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以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健康风险中的应用研究,为毒物安全性评价和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近五年来,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共主持课题60多项,其中包括973科技计划子课题3项,863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五”攻关专项课题(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文章70余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构建一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团队,把学科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