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 | 中大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杂志报道孕期高温暴露引发早产风险的关键机制
早产及其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围产难题。孕产妇由于生理状况的改变而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极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既往研究大多是建立高温暴露与早产风险的关联,尚缺乏有关高温导致早产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方面认识。孕期高温暴露可能通过妊娠期疾病、炎症反应、感染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早产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孕早期的热暴露会对胎盘血管生成和螺旋动脉重构产生不利作用,从而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而母体血压异常又与不良妊娠结局显著相关。但由于早产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难以进行个体水平暴露测量和评估,以及孕期规律产前检查数据不易获取等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未阐明孕期高温暴露引发早产风险的关键作用机制。
该研究首先发现孕妇妊娠1-20周的热暴露与不同临床类型早产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其中对于治疗性早产的危险效应更大。高温暴露还会增加产妇高血压的风险,且危险效应随着妊娠的进程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对于血压轨迹的分析发现,与收缩压稳定的孕妇相比,妊娠1-20周的热暴露会导致妊娠中晚期收缩压轨迹快速上升的风险增加。此外。母体孕期的血压异常可能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其在高温暴露引发早产风险的过程中起到多大作用尚不可知。该研究进一步开展了中介效应分析,以揭示孕期高温暴露是否通过产妇高血压影响了不同类型的早产风险。结果发现,妊娠1-20周暴露于不同强度阈值的高温时,产妇高血压介导了23%~34%的治疗性早产发生风险(图1)。

该研究基于覆盖多个气候区的大规模人群出生队列,结合精细的环境暴露和胎龄评估方法,利用多次血压数据及中介效应分析,探究了产妇高血压作为高温暴露影响早产发生的关键机制和中间路径。研究结果为今后将高温天气作为早产和孕期保健的环境危险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未来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早产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政策价值。此外,研究不仅为理解孕期高温暴露引发早产发生的机制路径奠定了基础,更为今后开展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创新的分析框架。
相关成果以“Heat exposure induced risks of preterm birth mediated by maternal hypertens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bbin平台-bbin官网-bbin电子 博士研究生王丽云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狄江丽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黄存瑞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赵薇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bbin平台-bbin官网-bbin电子 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doi.org/10.1038/s41591-024-03002-w
撰稿:王丽云
初审:董光辉、丁莹
审核:王燕芳
审定发布:范瑞泉